央行重启风险准备金能否阻止人民币破“7”?
8月以来,人民币延续前期的快速贬值趋势。8月3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盘中分别跌破6.89和6.91,创下去年5月份以来新低,距离关键点位“7”仅一步之遥。
情势之下,宏观审慎管理中的逆周期调节再度出手。中国人民银行网站8月3日发布消息:为防范宏观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自2018年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
为何要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
从0调整至20%?
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避险衍生产品。通过远期购汇,企业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汇率风险。但企业并不立刻购汇,而银行需要相应在即期市场购入外汇,这会影响即期汇率,进而又会影响企业的远期购汇行为。这种顺周期行为易演变成“羊群效应”。
外汇风险准备金由央行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依据上月远期售汇签约额确定,针对的是代客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可以增加远期购汇的成本,把一些非实体需要的套利需求挤出。远期购汇规模的减小有助于减少套利交易并稳定汇率预期。
2015年“8·11汇改”之后,为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央行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定为20%。2017年9月,考虑到当时市场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人民银行调整了外汇风险准备金政策,将外汇风险准备金征收比例从20%降为0。
8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就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20%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指出,今年以来,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贬有升,弹性明显增强,市场预期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也大体平衡。近期受贸易摩擦和国际汇市变化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波动的迹象。为防范宏观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人民银行决定再次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
对远期售汇征收风险准备金
是不是资本管制措施?
对远期售汇收风险准备金本质上还是一种偏市场化的手段,并不是直接限制交易规模或进行审批上的附加要求,所以其不属于资本管制。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指出,对远期售汇征收风险准备金并未对企业参与外汇远期、期权、掉期交易设置规模限制,也没有逐笔审批要求,更没有禁止企业开展这类交易,显然不属于资本管制,也并非行政性措施,而是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一部分。
具体来看,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按其远期售汇签约额的20%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相当于让银行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亏损而计提风险准备,通过价格传导抑制企业远期售汇的顺周期行为,属于透明、非歧视性、价格型的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新闻发言人还解释道,外汇风险准备金由金融机构交存,不对企业。企业可按现有规定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远期结售汇作为企业套期保值工具的性质不变。为满足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的要求,银行会调整资产负债管理,通过价格传导抑制企业远期售汇的顺周期行为,对于有实需套保需求的企业而言,影响并不大。
此次调整会否立竿见影?
市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
国海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研究团队指出,从2015年央行上调外汇风险准备率后的情况来看,短期内人民币汇率的确有望出现稳定局面,且经历过两年多的时间后,央行干预人民币汇率、打击做空力量的手段和能力更强。因此,短期内人民币快速贬值的局面将得以缓解,有利于缓解市场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担忧,稳定市场情绪。
但从历史数据来看,2015年10月15日上调准备金率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人民币贬值走势。同样,2017年9月11日下调准备金率,人民币也在短暂贬值后,重回升值。对此,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万钊提出观点:没有充分的逻辑和数据来证明,本次准备金率上调有助于扭转目前的趋势。
华侨银行驻新加坡经济学家谢栋铭认为,对远期售汇征收风险准备金是个强信号,但不是一个决定性的逆转因素。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也指出,征收远期售汇业务风险准备金对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实际影响并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中美利差对汇率的拖累在缩小,对于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未来需要注意外部风险很可能通过经常账户给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这次重新收取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更为重要的在于信号意义。不排除会有更进一步的措施出台,来维护汇率稳定。”
由此看来,进一步出台维护汇率稳定的相关措施尤为重要。事实上,央行也表示,下一步,央行将继续加强外汇市场监测,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逆周期调节,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
首先来看今年六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加速贬值的原因。
近期人民币接连贬值受到三方面因素共同推动:其一,中美经济前景预期分化。当前美国经济仍处于过热阶段,而去杠杆带来的金融条件过快收缩导致市场对中国下半年经济预期较为悲观。其二,中美货币政策分化。6月份中国央行并未跟随美联储加息,随后的降准和国常会表态更确认了货币政策转向结构型宽松。其三,全球避险情绪上升。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刺激了全球避险情绪,影响了整个外汇市场,带来美股反复波动,市场不确定性上升,大宗商品价格也持续下行。近期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更多是市场情绪化的表现。
基于中美经济运行、货币政策取向差异的判断,部分机构认为,人民币贬值压力暂时难以消退。
国海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研究团队提出,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仍取决于中国经济基本面以及货币政策的变化。宽货币能否向宽信用传导仍是存疑的。政治局会议再次定调严控房地产投机行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因此居民部门加杠杆的空间不大。即使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也只是将部分隐性债务通过地方政府债的方式显性化,地方政府也难以有效成为宽信用的有效载体。同时,伴随着宏观杠杆率的持续抬升,宽信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微弱。因此,长期来看,经济的下行压力仍将通过汇率释放。
也有观点认为,从美元指数的走势来看,人民币贬值压力已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
招商证券宏观谢亚轩团队最新点评称,“央行有足够的政策工具来维持国内外汇市场的供求平衡和稳定市场预期。下半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矛盾还是在于美元指数,只要美元指数没有超出预期的强势,年内人民币汇率跌破7的可能性依然较小。”
莫尼塔宏观研究报告也指出,从中美利差、政策态度和预期差来看,后续人民币汇率仍有贬值空间,但这一空间正在收窄。首先,目前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已较接近中美利差水位,贬值压力的释放愈发接近充分。其次,随着特朗普表示不喜欢强美元,市场对美元指数的看法已不如此前乐观。最后,目前美国花旗经济意外指数已转负(体现美国经济不及预期),美国与欧洲的差值也快速向零收敛。这表明当前美元的价格应已较充分地反映了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进一步上冲空间因而受限。
近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管涛提出,人民币“有贬值压力,无贬值预期”。管涛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不差,在经历了上一轮人民币贬值的考验后,证明政府有能力、有条件维护市场稳定。此外,目前央行工具箱中的工具也足够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证券对此问题指出:人民币汇率短期不会轻易突破7关口,前提是国内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不搞大水漫灌式货币放松。
近期文章精选: